ID: 22675644

14《驿路梨花》教案

日期:2025-04-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413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驿路梨花,教案
  • cover
《驿路梨花》教案 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不能没有花朵,人世间不能没有真情。我相信同学们见过美丽的花朵,也感受过美好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去欣赏那一片美丽的梨树林,去感悟那美好的心灵。请翻开课文《驿路梨花》。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字词检测 迷máng(茫) 陡qiào(峭) 山寨(zhài) 露(lù)营 竹篾(miè) 简陋(lòu) 撵(niǎn)走 扛(káng)枪 yōu(悠)闲 麂(jǐ)子 修葺(qì) 晶莹(yíng) 折(zhé)损 菌(jùn)子 驿(yì)路 2.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因工作需要,他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写了许多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的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驿路梨花》等。 3.写作背景 彭荆风说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他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想起了过去在西南大山深处行走时遇见的许多美丽的梨花林以及有关的人和事,顿时,一种创作激情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小说《驿路梨花》。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同时正音,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略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事件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2.探究方法 (1)速读课文,要求5分钟读完。 (2)可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确定阅读重点。 (3)把握段落主要内容,提炼概括事件。 3.技法点拨 略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4.成果展示     人物     事件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哈尼小姑娘 继续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梨花 照料小茅屋 教师总结: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略读文章,抓住重点语句,概括主要事件,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 过渡:“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韵味更浓,本篇小说就是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1.探究任务 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围绕“谁是茅屋的主人”来圈画关键语句,思考文中设置了哪些悬念和误会。 (2)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小组结论。 (3)各小组选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3.成果展示 第一次悬念: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在淡淡的月光下,穿过梨树林,发现了竹篾泥墙的小茅屋,房门反扣,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自然产生的疑问,形成第一个悬念。 第一次误会:后来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 第二次悬念,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产生第二次悬念。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瑶族人的老人讲述产生了第二次误会,认为梨花是茅屋的主人,见到为首的哈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