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平常有什么艺术类的爱好吗?(自由发言) 师:大家的爱好还挺广泛的啊。我平常也有很多艺术爱好,比如,听音乐。国庆节我和家人一起去湾里听了一场磨盘山美乐会,其中有一首歌很应景,分享给大家。 师:播放歌曲《一梦山水如画》,听出来这首歌赞美的是什么吗?(赞美祖国的美丽山水。) 师:前不久刚去了江西博物馆,一进馆,这幅巨大的江西风物颂的壁画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幅画主要展现的是我们江西的什么风光?(山水景物。) 师:说到山水,有很多诗人写过不少赞美山水的诗句,考考你们积累了多少。 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苏轼笔下的西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眼中的庐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同样是寄情于山水,文人擅长用(文字)歌唱家擅长用(音乐),画家则擅长用(色彩)。这都叫艺术。本单元我们将开启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刚刚聊到了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古文就和艺术有关。 2.一起读课题,这篇小古文选自著名的《吕氏春秋》。 3.“鼓”在这里表示“弹”的意思,那“伯牙鼓琴”的意思是?理解了课题再把课题读一读。 4.这是一篇文言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三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二、初读古文,初遇知音 1.喜欢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课文中有几处难读的字音,谁能读好? 2.发现标红的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多音字)请你读读。 3.能理解他们的意思吗? 4.含有多音字的句子能读好吗?(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两个读音同时出现,你是如何判断他的读音的? 6.遇到多音字,先理解理解他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确定他的读音,这样的方法叫“据意精睿音”。 7.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句子,可不光要读准音,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这个句子的停顿怎么把握吗?(一人读,男生读,女生读) 8.课文中还有两个句子,长得就像双胞胎,也不好读,谁来挑战一下? 9.看来这个句子读起来真的有难度,跟着老师的节奏读读。 10.发现了吗?这两个句子中一连出现了四个“乎”,“乎”是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语气词,我们该怎么读呢?请你试试。 11.遇到语气词,我们可以读重一些,把声音拖长一些,甚至可以夸张一些。男生试试,女生也来试试。 12.文言文不像现代文读起来那么顺口,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要学会总结方法。比如刚才,咱们是怎么一步步把课文读好的呢?先读准多音字,再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还要读好语气词。这样我们就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现在请你们用这样的方法来挑战一下整篇课文,同桌之音互相练习一下。 13.老师也想加入你们朗读的行列,可以吗?听老师先读一读。 14.看,就是这样语速慢一些,在停顿的地方略微拖音,读起来更有韵味哦。一起。 15.这篇小古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谁能借助注释及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品读佳句,悟知音情 1.(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伯牙鼓琴图。图上这位入神弹琴的就是--伯牙。他是晋国的上大夫。旁边这柆凝神听琴的就是锺子期,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一个专心致志地弹,一个聚精会神地听。用课文中的话这就叫———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相机板书“鼓”和“听”) 2.在这一鼓一听间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谁来读一读课文的二、三两句。 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巍巍的泰山之颠,子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