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韵与理性的交融华章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六篇课文围绕“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展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历程。六篇文章文体不一,但都展现出情理交融的特点。这些文章采用不同的手法抒发或浓烈或含蓄的情感,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理性的思考。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抒情和说理的文章,能初步感知文中的情感,理解表达的观点,但他们对情感抒发的手法和说理角度还缺乏深入地了解。本单元很多的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如何让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文中的情感与思想是需要在前面的课时里认真落实的。由于本节课涉及的课文较多,所以需要学生预习时提前找出文本中“较有感染力的内容”和“深刻说理的内容”。这一预习任务不仅可以再次加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也可以缩小课堂上文本研读的范围,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核心素养目标】 1.在横向比较与概括归纳中,识“情”“理”特征。语言建构与运用 2.在合作赏析与点评探究中,析“情”“理”常见的艺术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 3.分析“情”“理”作用,学习运用“情”“理”手法进行创作思维发展与提升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识“情理”、赏“情理”、用“情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情与理的特点和作用、赏析抒情说理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所学的情理交融的手法进行创作,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历程。 教学重难点:情感渲染的艺术手法;说理的角度与方式;情理结合的作用 【学习活动】 一、导入 本单元围绕“伟大的复兴”这一主题记录国家的很多重大时刻和英雄楷模,这些文章中往往既有激情又有理性。从阅读了这一单元而产生的词云图中可以看出“情感”和“理性”成为了大家阅读感受中的关键词。 为此校报编辑部“百年撷英”专栏下设置了“诗话过往”“巧辑素材”“变化章法”“融情缀理”四个板块。为了更好地完成第四个板块,保障征文的质量符合要求。专栏编辑决定向投稿同学明确“情”与“理”的特点、写法和作用。 二、任务一:辨特点 识“情”“理” 情境设置:一些同学提交的稿件没有体现融情缀理的特点,分不清何为情感的抒发,何为理性的表达,专栏编辑决定结合选必上的六篇课文让投稿者精准辨析“情”与“理”。 (一)活动一: 将下列句子按照“情感抒发”和“理性表达”的类别进行连线。 1.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 消灭。 2.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象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3.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4.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5.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 (二)活动二: 1.大家为何会如此划分?“情”与“理”的含义是什么?它们又怎样的特征?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个字的篆文字形,看看许慎是如何解释的。 明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可见“情”和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情绪有关。许慎说“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可见“理”强调的是纹理规律,慢慢演绎为道理、思想观点。 2.那么在文学作品中“情感抒发”和“理性表达”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感抒发”就是用各种手法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情感抒发能够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理性思考”则是运用一系列手法阐述观点、表达思想、揭示道理。理性表达为作品提供了深度和逻辑性。情感抒发如文章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