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有许多璀璨的人物,其中一位是智慧的化身,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另一位一生忧国忧民,其诗作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沧桑,他们就是诸葛亮与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跨越时空的“对话”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律诗的体裁特点,把握怀古诗的基本特征; 2.通过意象法、知人论世法、炼字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通过比较阅读,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1.意象的深层含义与诗人情感的交融; 2.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背后复杂的悲情内涵。 杜甫,字 ,自称 ,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 三吏: 三别: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作者简介 杜甫简介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史” “诗圣” 基础积累 1.律诗:律诗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在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规范,每句诗的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每首限定八句,两句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结构关系是起、承、转、合。 2.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或古迹的凭吊,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感慨历史变迁,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自己的志向等。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当年先主三顾茅庐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 可惜出师北伐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任务一:诵读诗歌 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 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那么,本首诗的哪几句,具体描述了诸葛亮的事迹呢? 诗句 史实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顾茅庐,定计天下 开创蜀汉,济助后主 出师未捷,身死前线 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蜀汉事业,又辅佐刘禅支撑艰难局面,得用武之地,诗人字里行间里尽显敬仰与爱慕之情! ①“三顾茅庐”:诸葛亮得遇明主,刘备对诸葛亮高度赏识,用之不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之隆中对》) ②“天下计”:诸葛亮远见卓识,雄才大略,使天下三分,魏蜀吴鼎立。 “亮答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之隆中对》) ③“两朝开济”:诸葛亮历任两朝丞相,建立了丰功伟绩。“开济”者,先“开”后“济”; “开”是辅助刘备开创蜀汉事业;“济”是辅助刘禅支撑艰难局面。 ④“老臣心”:诸葛亮的耿耿报国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出师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