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五 晚清(1840年至1912年)———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阶段特征】 (1)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时期(1840—1894年) ①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出现,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汉族官僚崛起,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②经济上: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汉族官僚地方实力派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实现了由“蛮夷”到“洋”的转变;西学东渐,逐渐向西方学习,不过停留在器物层面;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并未付诸实践,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 ④外交上:传统朝贡礼仪、华夷之辨受到冲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被迫融入西方条约体制,外交观念开始转型。 ⑤社会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传统方式,出现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局面,但传统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2)中国近代化的初步发展时期(1895—1912年)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不断: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兴起;“东南互保”,维持了南方的稳定,同时也意味着清政府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③经济上: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强化对中国的经济控制;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03年设立商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④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由器物转为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共和思潮不断传播。 ⑤社会生活上:社会生活在政治运动影响下进一步变革,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时段 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列强炮舰逼迫下中国社会开始转型,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1894~1912年)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阶段,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 具体表现 政治 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一方面,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经济 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近代民族工业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 清朝统治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