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二 三国至隋唐时期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①政治上: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三省制出现,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各民族政权制度的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经济上:北民南迁,江南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并立,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儒学调整,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异彩,丰富多彩。 ④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段 特征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南北朝对峙的历程,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和孕育大一统条件的历史阶段 具体表现 政治 封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经济 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得以开发 思想文化 思想活跃多元,体现民族交融特征;佛道盛行;文人群体形成,推动了文学、书画艺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①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颁布《唐律疏议》,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提高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治理能力,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朋党之争严重。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成熟)、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实行两税法,中国赋税史上的重大变革;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③思想文化上: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民族交融特色;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④外交上: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⑤民族关系方面: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段 特征 隋唐(581~907年)经历了隋朝的短暂统一和唐朝的统一繁荣阶段,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历史阶段 具体表现 政治 典章制度完备,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 生产技术提高,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 思想文化 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中华文明圈的总体格局形成 【习题训练】 1.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在军事上实行世袭领兵制。一支军队由某一将领固定带领,将领死后由其子或其他家族成员承袭。士兵对将领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一现象( ) A.成为中央权威衰弱的根源 B.标志着士族政治的形成 C.易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D.加剧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2.南朝刘宋时期,大量山川湖泽为豪强所占夺,他们“忾(焚烧)山封水,保为家利”,以至于“贫弱者薪苏无托”,甚至连捕鱼为业都难以为继。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 B.北方农耕技术刺激南方开发 C.豪强势力完全架空中央皇权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