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8827

8.2《登高》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4-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129655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登高,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登高 杜甫 学科:语文 年级:高一 教材:2019人教版统编教材 悲的极致与精致 第一章节 登高习俗知道少?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客中思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登高怀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之昂《登幽州台歌》(感怀伤时,抒身世之悲) 1、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入情入境,品悟感情。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4、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学 标 习 目 作者简介 名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时 公元712-770,经历安史之乱。 作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评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被人誉为“诗史”。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圣”。  (闲适雅致的宁静生活)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春望》“三吏”、“三别”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觉醒并关注现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涉世不深 《望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的四个分期: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知人论世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此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3年后便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所写。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 前两联涉及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风急:萧瑟西风寒气逼人。 天高:天空浩渺空旷,独自一人更显寂寥。 猿啸: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清沙白:色调凄冷。 鸟飞回:盘旋而飞,不知所依。 落木:无边落叶,可知已是深秋,毫无生机。 长江:不尽长江,可知逝者如斯,时不我与! 哀 悲 恨 意境 凄凉 清冷 如果说“落木萧萧”蕴含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不尽长江”指向时间的无穷,即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相互衬托,表达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入境悟情 有评者把杜甫的这首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寄意遥深“三秋图”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江水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壮志难酬。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入境悟情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忧思沉郁“杜甫心” 悲 讨论颈联中都包含哪些“悲”? 体悟情感 宋代学者罗大经指出《登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