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浔 阳 江 头 夜 送 客 , 枫 叶 荻 花 秋 瑟 瑟 。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郁达夫[著] 言由心声,文见其人。 制科考试 学习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感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4、文化理解与传承: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从而深层次地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县人。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知人论世 无声自学,成果展示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课 题 释 义 故 都 的 秋 表明描写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是描写的内容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lǐn zè tuó pì tuí Lú 积累字词 文章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读第一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呢? 【 探 究 题 】 【探究一】(把握景物特点) 1.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描绘了五幅图景,请以“破院秋色图”为例,给后四幅图命名。 这五幅图分别如何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请结合文本详细分析。 【探究二】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 2.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者是用哪个字来概括的?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详细分析。 【探究三】本文题为《故都的秋》,通过阅读,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将题目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好 为什么 清———观秋色 静———听秋声 悲凉———品秋味 【 探 究 题 】 【探究一】(把握景物特点) 1.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描绘了五幅图景,请以“破院秋色图”为例,给后四幅图命名。 这五幅图分别如何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请结合文本详细分析。 破院秋色图 秋槐落蕊图 无可奈何花落去 境的宁静、心的悲凉 秋蝉残鸣图 旧梦豪华已化烟, 渐趋枯淡入中年。 ———郁达夫 秋雨话凉图 清秋佳果图 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