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诗经 芣苢》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诗中的乡村气息,退回诗人所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快乐。 审美鉴赏与创作:把握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学习目标 芣苢———车前草 诗 经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一、《诗经》的名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 除305篇之外,《诗经》还有六篇有目无辞,谓之《笙诗》。(都在小雅) 二、《诗经》的分类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民间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 160篇。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 40篇。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了解诗人 国风·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掇 捋 袺 襭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朗读时,四言诗一般二二断 xié 译文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móu jiǎ shì zhāo 译文: 首联: 种田的农夫把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秧苗。 颔联: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盔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还是从头上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颈联: 喊他把早饭吃了好好歇一会儿,(那农夫)只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尾联: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栽种还没有完成,(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小鸭小鹅,(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插秧 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即可移栽,即叫插秧。 秧田 稻田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围绕“插秧”,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素养提升 】 【任务一】《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