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9519

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5次 大小:27391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甘肃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岷县
    2025年春季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A(“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错误。原文“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为“慎终追远”,而对此世间的“人伦日 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少了“人伦日用”限定语,范围发生 变化。另外选项中因果关系错误。) 2.C(“材料二…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误。材料二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 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 3.A(A.句意: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相伴。体现的是幽 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乐感文化”精神内涵无关。B.句意: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 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壮志也永不止息。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C,句意:为人弟为人子 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符合“乐感文化”的“乐 群”的生存智慧。D.句意:我试问:“岭南生活条件应该是很艰苦的吧?”回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该项体 现乐观豁达的精神。) 4.①“乐生”的生命精神:曾点说要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跳舞唱歌,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②“乐群”的生存智慧: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同游,这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 体现。(每点2分) 5.不矛盾。①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 慧;而“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②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每点3分,大意对即 可。回答“矛盾”不得分) 6.D(A.“不讨大家喜欢”错误。从文中大家开玩笑的语气看,李成器没有不讨大家喜欢。B.“因名声不够响亮” 错误。由“走遍中国你去问一”“谁人不识袁隆平”可见袁隆平名声大,贡献大。“沉浸在美梦中”错误。由 袁隆平“静若止水地拉着琴”,他说“俗累,俗累啊”,表明袁隆平看淡名利,并不是沉浸在申报国家科学院院士 的梦里。C.“充分表明他是一个深受封建迷信影响的农民”错误。应是表明他把袁隆平当神一样敬仰。) 7.D(“剧中人物纯用口语”错误。文中袁隆平说的话中,如“他用他的辞赋奎章,为后人留下了浩瀚纯真的文化 瑰宝!千百年来,他的肉体死了,精神却永存,像天上的星,像地上的河,历久弥新啦”就是书面语,不是纯用 口语。) 8. 材料运用一 利用矛盾冲突凸显人物 矛盾 举例 人物形象 ①袁隆平和李成器等人的矛盾冲突。对于落选院士一事,李成器等 外部矛盾 农技员愤愤不平,袁隆平无动于衷并加以劝说。(或:袁隆平和鲍大 ③淡泊名利(脚踏实 饼等村民的矛盾冲突。村民们诚心跪拜袁隆平,袁隆平摔碎菩萨玉 地、求真务实) 雕并给村民下跪) 内部矛盾 ②袁隆平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他对院士落选内心平静,却为百姓 的跪拜深深感动。 ④胸怀人民 总结 矛盾冲突的呈现多种多样。利用矛盾冲突,能形成强烈对比、鲜明反差,对展现人物命运,突 出人物的形象、品格等有重要作用。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突出了袁隆平淡泊名利、爱国爱民的形象特点。②写袁隆平此时的心境平和,与后文袁隆平被百姓感动形 成对比,使戏剧冲突更集中。③采用讲故事的手法,让剧本结构更加精巧,吸引观众兴趣,增强可读性。(每 点2分) 10.B D G 11,D(意思不相同。“比及三年”中的“比”意为“等到”。) 12.D“主动免除两地的赋税徭役”理解有误。主动免除的是沛县的赋税徭役,后经过沛县父老的坚决请求,高 祖才一并答应免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