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四)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算法”,原指人类解决特定问题的数理路径,今天已成为网络世界内部规则的代名词。一台 计算机以什么方式、什么步骤执行任务,正是依赖算法支配。近年来,新应用层出不穷让网络生活愈发 便利,新问题接二连三也让网络世界问题重重,截然不同的体验都指向了算法这只“翻云覆雨手”。一 些技术人士曾提出,“算法没有价值观”,但现实证明,算法的设计或许可以在逻辑层面做到完美,可 一旦缺少了正确价值观的导航,就会沦为作恶工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流量至上、利益至上被许多平台奉为圭桌,这一价值观的主导下,算法频频作 乱。有的过度采集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大量获取用户隐私;有的明码标价宰客,差别对待新老用户, “千人千价”坑你没商量:有的炒作这榜那榜,鼓动饭圈互撕、网友对骂,热搜一片无聊狗血:还有的 打造“信息茧房”,隐蔽而高效的“议程设置”,无节制地投其所好,使得公众视野思维愈发偏狭… 不夸张地说,一些平台设定算法的目标就是“留住用户的每一秒”,即使是迎合人性弱点、恶俗趣味, 也在所不惜。正因如此,不少人将新一代网络信息平台的崛起形容为“电线杆式的低俗生意,裹上了算 法的外衣”,话虽刺耳,却点出了症结所在。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种现实,即进入互联网3.0时代后,当代人的生活运行建立在了各种应用之 上。隐含在各种网络服务中的算法,决定了人们每天阅读哪些新闻,购买什么商品,经过哪条街道,光 顾哪家餐厅。算法通过掌握人们接受、传播信息的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与认 知,长此以往,将进一步影响社会與论、形塑主流文化。也就是说,算法已开始脱离了工具范畴,逐渐 演化成了一种引导、影响乃至支配人类社会的权力。未来学家马克·古德受曾预警:“如果你控制了代 码,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如果任由机器中的“幽灵”狂飙,必然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不可控的影响。 打击算法“作恶”,不仅是维护公众权益的必要之举,也是守护社会安全的战略部署。但客观而 言,破题算法治理难度不小。推荐算法直接关乎用户活跃度、留存率,平台“内部严抓”明显动力不 足。更何况,不同于商品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带来的直观感受,算法技术专业性、不透明性强,“黑 箱”普遍存在。即便将算法代码“置于阳光下”,算法本身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很难条条句句得以检 验和解释。为此,有关方面曾尝试揭开技术面纱,对算法做到全方位、嵌入式监管。 从已经普及的5G技术,到无处不在的算法应用,再到愈发成熟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眼下科技正 第1页,共8页语文(四)参考答案 1.A。算法的逻辑未必完美,原文表达是“算法的设计或许可以在逻辑层面做到完美”。 2.A。B,并非出于理性理解,原文相关语句是转折而非因果关系:C,“相对主义不可取”错,原文只是指出其 破坏性的一面,并没有彻底否定;D,让人类远离自然不是“人本主义”,而是“人类中心主义”。 3.C。材料二主要是总分式和并列式结构展开的。 4.不矛盾,人本位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本身不同。①“人本位”强调的是技术创新要体现人本主义,算法向 善,要有为人服务的价值观。②“人类中心主义”则指向科技进步带来的人造事物使人远离自然而陷入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