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1042

上海市风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4980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上海市,试题,答案,PDF,语文,风华
  • cover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风华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2024.4)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 (3)推此志也,_____。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_____ , _____ ”。 2. 按要求选择。 (1)杜老师善用古诗句评价学生的作文。一位学生的习作堆砌材料、事例冗长,杜老师的评语选用哪一句 最合适?( ) A.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B.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C. 玉经雕琢方成器,字要丰腴句要安。 D.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2)选出填入下面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是以_____,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 A 非虚非实,非疏非密 B. 虚实相生,疏密相用 C. 半虚半实,半疏半密 D. 虚实分明,疏密了然 二阅读 50分 (一)(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作品的意义何处寻 ①对一部作品的意义所做的阐释到底有没有限度?历来众说纷纭。张江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 第 1页/共 7页 “阐释的正态分布”的说法,他指出阐释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它的无限,在于意义可以无限细分下去; 它的有限,指意义会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 ②数学方法会带来启示,也会造成遮蔽。南帆教授则认为:“必须穿过数学语言的帷幕持续地追溯至社 会历史范畴:何种历史土壤促成了现代阐释的急速发育?”这一立场,是提醒研究者防止数学语言造成遮 蔽。防止“遮蔽”的办法是他所说的“穿过”,但“穿过”以后,就来到了哪里?我们所要追溯的是何种 “社会历史范畴”?同一文本有其产生时的“历史范畴”,也有其被诠释时的历史范畴,这很不一样。 ③打个比方,我们今天读马克思的书,读完字面意思后,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有两条途径:一是去读 马克思读过的书,再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经历,力图了解他所写的书背后的意义;二是结合当代的 生活、生活经验和实践需要去理解,从而探讨其当下的指导意义。这两条路径都很重要。一般来说,学者 喜欢只是“考古”,倾向于前者;而从事实际工作的践行者,可能更喜欢后者,将一些道理付诸当下实践。 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更多人是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对两者加以区分。 ④1861年,斐迪南·拉萨尔出版了一部法学著作寄给马克思请他提意见。马克思在回信中,针对书中 所谈到的“遗嘱自由”的罗马起源,说明不同时代可以对它有着适用于自己时代的理解,从而为当代服务。 在这个语境下,马克思写出了一句名言:“被曲解了的形式正好是普遍的形式,并且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 上是适于普遍运用的形式。”虽然是“曲解”,但“曲解”有其社会根源,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原则来看, 我们可以说,应该有对马克思观点的当代理解。 ⑤然而阐释总是人在阐释,阐释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因而方法也是多样的。“曲解”后会有人要求“正 解”,意义衍生以后会有人要求再进行“历史的还原”,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历史范畴”又进行新一轮 的辨析。 ⑥回到本文所涉及的文学解读上来。接受者个体千差万别,当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时,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接受者可能会由于民族、文化、时代的差异而对文本的接受产生差异, 也可能会由于各种个人原因,如年龄、性别、个体的差异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 同一部作品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的确可以说,一百万个读者,就有一百万个哈姆雷特。数字在这里没有 意义,关键在于谁在决定哈姆雷特的解读。宋人朱熹用“月印万川”来解说他的“太极”,借用到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