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1518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5716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试题,答案,PDF,语文,周口市
  • cover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组卷网,总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 5月 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 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 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 断深化。”探究中华文明基因的起承转合,其实就是“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具体实践, 离不开对中国文学起源和发展研究。反之,置入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视域,中华文明基因又为考察 中国文学起源提供新视野。 中华文明的历史文献最丰富,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世界三大古典文字体系只有汉字从 起源一直使用至今,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和发展。前者所蕴含着“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修辞立其诚”的观念萌芽、日新的创新精神萌芽,天人合一的哲学萌芽,书 写传统的多元一统趋势等等,成为中华思想宝库中最悠久深邃、持续发展和不断成功转化的核心部分,也 是最具中华文明辨识度的特色与标志之一。相应,受文明起源模式和汉字特征影响,中国文学起源与其他 文明传统有很大差异,例如口传、记忆、表演可以构成理解早期中国文学的要素,但并不完全是中国文学 起源的基石。近万年来墓葬遗址和祭祀性遗存的陶器、玉器、象牙器、骨角器、漆木器等,以及旧石器时 代晚期开始出现的打制石器、祭祀物品、建筑物特征、身体装饰物等,皆以独特的物性策略和技艺承传, 为文字书写时代的文道观、文德观、修辞观等奠定了基础。这些关涉先民的宇宙观、精神信仰和意识形态 等内核问题,无法仅用实证方法或纯文本分析方法来推进,势必需要寻找新方法。 第 1页/共 9页 有别于研究文字出现以后的文学体裁,更有别于海外汉学界把研究起点惯设在周代甚至东汉,中华文 明基因视野下的文学起源研究,强调把文学发生的观念萌芽、精神渊源与功能起源与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 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相结合;把文字出现之前的物质文化,即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 “物”作为内容起点,以周代成熟文类的形成作为总结。换言之,学界惯行的中国文学起源的原点,已经 是中华文明基因视野下的研究“目的地”,而非始发站。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众多成果以及各种前沿理论,已经能支撑在中华文明基因的新视野下的中国文学 起源研究新途径。总体而言,可以纵向上探讨与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互动形成;横向上提炼具有标识性的 理念与范畴、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类萌芽进行溯源,从天地观念、地缘形态、器物思维和叙事起源几方面, 探索从前文字时代到经典文本的中华基因的形成和传承。万年以来的“物”思维激发和促成了汉字的功能 与意义,也制约和影响着文字叙事的滥觞及特点,形塑了不同文类的起源和发展。在这条发展线索中,文 学起源和发展不仅记载了历史文化、体现出文人思想观念,形成鲜明的中华文学艺术风格;而且还促进和 巩固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不断融入外来文艺因素,在中华本土化的过程中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