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2304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6076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语文,答案,PDF,试题,期中
  • cover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 5 月期中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 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 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 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 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 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 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 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 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 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 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 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 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第 1页/共 10页 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 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 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 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 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 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 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 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 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 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 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 坛,他的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