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检测(一)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鼎的演变折射出( )。 A.中华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B.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C.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 D.分封制的不断完善 2.有学者指出,商朝出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这些汉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音方式,但是,一个汉字在不同地区不论发音如何千差万别,其含义却是同样的。该学者意在强调商朝的书面语( )。 A.促使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B.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延续 C.助推了中国汉字走向多元化 D.促进了奴隶制王朝文化的繁荣 3.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韩愈在《原道》中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由此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有利于( )。 A.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 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 D.推动礼乐制的形成与发展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当夏天出现寒冷天气,当冬天出现暑热天气,那么这一年一定是恶年,“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喜怒必当义乃出”。董仲舒这一论述意在( )。 A.防止君主过度专制带来弊端 B.论证天人感应具有合理性 C.表明君权神授应当顺应自然 D.强调君主治世应注重策略 5.《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6.鲁迅先生认为唐朝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汉族有汉族的文化,但没有扼杀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鲁迅大力推崇汉唐文化。这其中核心的思想内涵在于( )。 A.各民族文化发展旗鼓相当 B.唐文化雍容华贵、兼收并蓄 C.中华文明呈开放包容状态 D.汉族统治阶级的开明开放 7.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8.黄宗羲反对“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王夫之倡导“惩墨吏,纾富民”。他们把思想从超越追求提升到现实关怀,但无法开创出一条时代新路。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科举选官制影响 C.程朱理学趋于僵化 D.新经济因素薄弱 9.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黄山图》(局部)。“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道出了他创作鲜活、生动的《黄山图》的缘由。该作品的创作( )。 A.践行了重视“行”的哲学思想 B.反映了写意画的颓势 C.顺应了商品经济下的社会风尚 D.体现了“异端”思想 10.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把农历九月初九作为重阳节,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节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时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这主要说明( )。 A.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