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基础自主落实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政府做了什么决定 其基 本任务是什么 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有何意义 1.现状: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_____,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决定: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_____。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_____、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基础薄弱 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迈进。 思维导引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而非片面发展重工业。 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_____第一汽车制造厂、_____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 运输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 _____长江大桥建成 4.成就。 长春 沈阳 武汉 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料研习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材料中的“宪法”有何地位 它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1.地位:我国_____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的宪法。 2.会议:1954年9月,_____第一次会议。 3.会议内容。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领导:_____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_____为国务院总理。 4.会议意义: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人民利益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毛泽东 周恩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研习 从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从1954年3月23日草案提交到同年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了7次正式会议讨论,来自全国各地共8000多人进行了广泛讨论,提出了5900多条修改意见。6月16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宪法草案,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大讨论就此展开。截至当年9月,先后有1.5亿多人参加讨论,收集整理了118万多条意见。 ———摘编自金成波《“五四宪法”是怎样诞生的》 1.《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个阶 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前进。”这段话中的“今后五年”指的是( ) A.1949-1953年 B.1950-1954年 C.1951-1955年 D.1953-1957年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提及“基本任务”的内容可知,这涉及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间是1953-1957年底,选D项。 学业分层评价 D 2.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见下图)。这套人民币6种辅币 的票面图案分别是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和水电站,这反映了( ) A.“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新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D.新中国的工业化成就 D 【解析】根据“1955年”“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和水电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相关成就,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建成投产,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选D项。 3.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 人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