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4.3 光的干涉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光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干光源,知道光的干涉条件,知道杨氏干涉实验的设计原理。 2.通过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认识双缝干涉图样的特征。 3.知道光的路程差的概念,知道产生明暗条纹的条件和相邻两个亮(暗)条纹中心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4.知道薄膜干涉的原理并能解释一些现象。 目录 03 薄膜干涉 01 02 干涉条纹和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 光的双缝干涉 环节一:课堂引入 肥皂膜看起来常常是彩色的,雨后公路积水上面漂浮的油膜,也经常显现出彩色条纹。 这些彩色条纹或图样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引入 两列频率相同的水波(相干波)相遇时,在某些区域振动加强,而在某些区域振动减弱;且振动加强的区域与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特征,光是一种电磁波,那么光也应该能发生干涉现象。怎样才能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呢? (一)问题与思考 光要发生干涉现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频率和振动情况一致 相干光源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相干光—频率相同的光呢? 天才的设想 巧妙解决了相干光问题 光束 单缝 双缝 红滤色片 (激光) 屏幕 s0 s1 s2 托马斯·杨 杨氏双缝实验被评为十大最美丽实验之一。 环节二:光的双缝干涉 (二)光的双缝干涉 演示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二)光的双缝干涉 实验现象分析 一束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S1和S2的挡板上,狭缝S1和S2相距很近。狭缝就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频率、相位和振动方向总是相同的,这两个光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面的空间互相叠加。振动加强的地方出现亮条纹,振动减弱的地方出现暗条纹。 S 1 S 2 * * 屏幕 单色激光束 (二)光的双缝干涉 什么时候出现亮条纹,什么时候又出现暗条纹呢? 红滤色片 单缝 S 1 S 2 S * * * 屏幕 (二)光的双缝干涉 S1 S2 P δ=0 由于从S1S2发出的光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又经过相同的路程到达P点,其中一条光传来的是波峰,另一条传来的也一定是波峰,其中一条光传来的是波谷,另一条传来的也一定是波谷,确信在P点激起的振动总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幅A=A1+A2为最大,P点总是振动加强的地方,故应出现亮纹,这一条亮纹叫中央亮纹。 实验现象解读———亮纹 P 中央亮纹 双缝 S1 S2 屏幕 (二)光的双缝干涉 实验现象解读———亮纹 S1 S2 P1 λ δ=λ 取P点上方的点P1,从S1S2发出的光到P1点的光程差就不同,若这个光程差正好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比如δ= S1-S2=λ,出现第一条亮纹。 P1 第一亮纹 双缝 S1 S2 屏幕 (二)光的双缝干涉 P2 第二 亮纹 双缝 S1 S2 屏幕 2λ 实验现象解读———亮纹 P3 第三 亮纹 双缝 S1 S2 屏幕 3λ 屏上P1点的上方还可以找到δ= S1-S2=4λ的P2点,δ= S1-S2=5λ的P3点……等处的第四条、第五条……亮纹;在中央明纹P的下方可找到δ= S1-S2=λ的P1/点,δ= S1-S2=2λ的P2/点,δ= S1-S2=3λ的P3/点等处与中央明纹为对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n条亮纹。 (二)光的双缝干涉 由此可以得出出现亮条纹的规律是什么? 双缝 S1 S2 屏幕 P1 第一亮纹 δ=λ P 中央亮纹 δ=0 P2 第二亮纹 δ=2λ P3 / 第三亮纹 δ=3λ P3 第三亮纹 δ=3λ P2 / 第二亮纹 δ=2λ P1 / 第一亮纹 δ=λ n=0、1、2、3…… 亮纹规律: 光程差是半波长的的偶数倍或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亮条纹。 (二)光的双缝干涉 实验现象解读———暗纹 Q1 第一暗纹 双缝 S1 S2 屏幕 λ/2 P 中央亮纹 S1 S2 P1 λ/2 取P点上方的点Q1,与两个狭缝S1、S2路程差δ= S1-S2=λ/2,其中一条光传来的是波峰,另一条传来的就是波谷,其中一条光传来的是波谷,另一条传来的一定是波峰,Q1点激起的振动总是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