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期中冲刺卷(第1-11课)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东莞期中)隋文帝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地方官每年皆要到中央报告工 作,中央亦常派官员到地方考察,又令“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覆治(再次审 理)”。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重视地方法治 C.改善用人制度 D.提高行政效率 A 【解析】隋文帝时天下的官员都由中央的吏部管理,死罪也只能由中央大理寺审理。并且地方的官员每年要到中央报告工作,并需接受中央考察,这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与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2.隋朝大运河将零散分布的、不同区间的运河连通为一条统一建设、维护、管理的 人工河流,解决了高差问题、水源问题等,是水利水运工程史上的伟大创造。材料重 点强调,隋朝大运河是( ) A.中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B.改善当时民生的工程 C.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D.连接南北地区的纽带 C 【解析】材料描述了大运河建设技术的先进与伟大,重点强调了大运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3.(2024·深圳模拟)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诏举贤良”。开皇七年(587年),又令“诸州 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598年),“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 济二科举人”。隋文帝这些举措( ) A.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 B.有利于政府选拔需要的人才 C.完全废止前朝的九品中正制 D.促进各类人才进入政权机关 B 【解析】根据“诏举贤良”“岁贡三人”“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等信息可知,隋文帝打破了上层权贵对官员选拔的垄断,依据才能取士,有利于政府选拔需要的人才。 4.唐贞观五年(631年),掌管礼仪的部门计划于三月举行皇太子的加冕礼,唐太宗得知 此事后,认为“今东作(春耕生产)方兴,恐妨农事”,将仪式改在同年十一月举行。这表 明唐太宗时期( ) A.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王位继承制度变化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A 【解析】唐太宗因为担心影响农业生产延后了皇太子的加冕礼,表明唐太宗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5.(2024·广州期中)唐初,中书省拟好命令送达门下省,常遇门下省反对,而被涂归封还。 如是则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唐太宗时,军国大事,往往先 由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定,然后再制敕下诏。会议场所称 为“政事堂”。据此可知( ) A.唐朝初期皇帝权力处于三省控制之下 B.唐太宗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C.三省六部的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D.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 【解析】唐初中书省、门下省等部门的相互制约,导致部分命令被涂归封还,影响行政效率。唐太宗时,军国大事先由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举行联席会议,达成一致后再制敕下诏,有助于减少无效敕令,避免内耗,提高了行政效率。 6.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唐朝前期统治者的共同点是( ) 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举措 为了考察地方长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品行和才能,以备赏罚 亲自考察新任命的县令,遣返了德行较差的官员,并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 A.发展农业生产 B.善于虚怀纳谏 C.关注人才选拔 D.重视整顿吏治 D 【解析】材料反映出唐太宗与唐玄宗都注重对官员的考察,说明两位君主的共同点是重视整顿吏治。 7.(2024 汕头模拟)下图为唐长安城西市平面示意图。据此可知,唐朝长安( ) 唐长安城西市平面示意图 A.规模宏大 B.文化兴盛 C.商业兴盛 D.风气开放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内市坊分开,其中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据图片信息可知,西市是商业区,且商业区涉及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