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评价他:“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就是“诗仙”李白。 他喝起酒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作起文章来“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他因“梦长庚星而诞”,死“乘酒捉月,遂沉水中”而死。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政治上却屡屡受挫,此诗就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的时期i。他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三、解读文本 师:吴小如先生说“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诗。而古诗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请你聆听录音,标出韵脚,找出不同句式,体会诗义和诗境同它们的关系。 第一段韵脚: 洲、求、/姥、睹、/横、城、倾、/ 第二段韵脚: 越,月。/影,溪。啼。屐,梯。日,鸡。/定,暝。/泉,巅。烟。摧。开。台。马,下。车,麻。/嗟。霞。 第三段韵脚: 此,水。还?间,山。颜? (师:古诗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可以此指导学生划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层次,探讨诗义转折和诗境转移与声韵转换之间的联系。以第二段为例,总共有七次换韵。换韵多,诗意转折变化就多;韵脚换得频,主要是为了体现梦境的瞬息万变。) (通过对偶句及押韵,学生总结,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梦游之由、梦游之景和梦醒之叹,梦游之景分为四部分,第一处分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后是山之日景,八句同韵,紧接着师山之夜景,两句同韵,接下来是仙人盛会,中途变韵,梦景多变。) 师:朱光潜认为,“许多意象都可以借声音唤起来”,“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有力的媒介”,“音律的技巧就在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高而促的音会引起紧张激昂,低而缓的音易引起弛懈安适。因此,教学中应重视 节奏与韵脚变化对读者理解诗意的暗示性作用。王国维先生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孙绍振先生说:“意象的好处是具有鲜明的可感性,又有隐含的情感性。”“故在文学文本解读中,严格地说,研究的起点或者说逻辑的起点就是‘意象’。” 小组活动: 1.请同学们再次诵读,体会韵脚转换。标出全文情感转折之处。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体验梦境,先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找出诗歌的意象和动词、形容词,想一想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