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本节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包括三大部分内容:细胞膜的功能、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本节着重用生活事例,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建立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基于必修1前两章的学习和初中相关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细胞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细胞成分鉴定的一般方法,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是很严密,对探索事物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故此节课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历程,切身感受科学魅力。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是:概述细胞都是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教学提示里的要求是: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细胞膜模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能够概述细胞膜作为生命系统边界的功能,通过实例分析体会细胞膜作为生命系统边界的重要意义。认同细胞膜作为生命系统的边界,感受生命的复杂、神奇,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观念。 2.科学思维 通过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学习,加深对模型建构的理解,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认同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技术手段结合下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3.科学探究 以科学史为依托,探究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激发学生探究、创新、合作的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并在此基础上说明细胞膜结构的物质基础,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4.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能够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体会学科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概述细胞膜作为生命系统边界的功能,通过实例分析体会细胞膜作为生命系统边界的重要意义。认同细胞膜作为生命系统的边界,感受生命的复杂、神奇,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结合第二章《构成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的学习,从原始海洋中生命的诞生导入,让学生明确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等)不断聚集并相互作用进化出原始生命的过程中,膜的出现至关重要,渗透生命观念,并以此作为主线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将科学家的实验作为构建模型的证据,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构建相应模型,使学生从探索发现上升到知识建构,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科学进步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探索领先,合作学习,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 教学实施 学习任务一:通过观看视频,体验细胞膜的存在。 教师活动:视频展示原始海洋中生命的诞生。 【过渡】在原始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