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0738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383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浙江省,月月,答案,试题,语文,强基
  • cover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歌德很早就有了接触中国文化的各种条件,但这种机会都没有引起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甚至在很多时候是批判的态度。在歌德自传中,他提到了童年时代参观蜡布工厂时,对蜡布上的中国画发表的议论:“在后一种蜡布上头是由熟练的工匠以毛笔绘画中国的怪诞的花卉。”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歌德当时的审美趣味,他对中国花卉用“怪诞的”来形容,对中国制的壁衣加以讥评,他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反对矫揉造作。 18世纪70年代,德国文坛出现了“狂飙运动”的浪潮,而歌德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狂飙运动”在德国出现的时候,正是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学者对中国表现出极大热情的时候,也是中国风最盛行的时候,而文化民族主义是德国“狂飙运动”参与者们主张“去法国化”的思想基础,既然法国在那时是“中国风”的“风眼”,那么受文化民族主义支配的狂飙学者,在否定洛可可艺术,摒弃法国文化影响的同时,连同“中国风”也一同抨击,就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歌德正式接触中国文学大概开始于1776年,在这一年的1月12日的日记中,歌德写道:“清晨读小说,话题是中国小说……。”此后的数十年时间,没有查阅到歌德接触中国文学的相关记录。直到1827年,歌德在2月3日的日记中两次提到了英译《花笺记》,这本书中另收有若干中国古籍《百美新咏》中的诗篇,歌德为这首诗写了引言,在引言里他称《花笺记》为“一部伟大的诗篇”。歌德在魏玛图书馆借阅《花笺记》后发表了他的感言,他认为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他们一样,能感到中国人是他们的同类人,甚至比起西方人,在中国的一切都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描写,他感到在中国人与大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歌德还发现其中很多的典故涉及道德与礼仪。他由此发表感慨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歌德通过《花笺记》洞察到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他把中国人视为同类人,而且觉得他们生活得更纯洁和明朗,没有强烈的情绪和无穷的渴望。他还赞赏了中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引文最后他还指出了道德和礼仪是中国封建社会维持长久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歌德对他接触的中国文学都流露出褒扬之意。歌德不仅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品味其中的闲适意境,更是从汉诗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他从托姆斯英译的《花笺记》所附的《百美新咏》中选了9首诗重新翻译,并发表了其中的四首。《百美新咏》触发了歌德的创作灵感,甚至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自觉地使用中国题材,最著名的当属1827年所作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人们把这首诗看作取材于中国的作品,并不是指其内容,而是他所创造的意境,他创造了歌德心目中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意境,在这首组诗中,歌德将他这一时期的个人心境与他所体会到的中国文学的美妙境界作了很好的艺术融合。 (摘编自吴悦茜《歌德的中国缘与中国观的变迁》) 材料二: 那么对于下列问题:“歌德小说与中国小说究竟有无共同之处 ”我们还是摘录歌德本人的言论来作答。歌德曾对爱克曼谈到:“那里的人们思考,行动与感受几乎完全同我们一样,人们立即就可感觉出两者间的相同。只是在他们那儿发生的一切被反映得更清晰,纯洁,更具道德风范;一切都表现得很理智、市俗,没有巨大的激情与诗一般的高潮,这与我的小说《海尔曼与多罗特》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很像英国理查逊的小说。”另外卡塔琳娜·蒙姆逊指出歌德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浮士德》第二部创作之灵感。 歌德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