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项训练卷(一) 明朝史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从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选项) 1.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 ( ) A.蒙古灭金 B.南宋灭亡 C.朱元璋称帝 D.郑成功收复台湾 2.某历史学者认为:“明、清迁都北京,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治稳定和国家统一。”从材料看,明清将北京作为都城的原因是 ( ) A.维护政权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B.加速开发边疆地区 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同步发展 D.学习外国先进文化 3.下面是某同学复习中国古代制度时制作的年代尺。其反映出的变化趋势是 ( ) A.国家疆域不断扩展 B.地方权力不断增大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4.中国的丞相制度源自秦朝,明太祖时却给子孙留下了“不许立丞相”的祖训。明太袓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钳制思想 D.精简机构 5.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 A.重视文献整理 B.科举制度完善 C.君主专制加强 D.重文轻武政策 6.明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成就辉煌。下列科技作品与人物的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徐光启———《农政全书》 B.宋应星———《齐民要术》 C.李时珍———《伤寒杂病论》 D.贾思勰———《天工开物》 7.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无疑是久远而巨大的。假如明朝政府能继续经营,“或许世界史要从此变一个样子”。明朝政府未能继续经营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8.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康熙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专制统治加强 B.科举考试僵化 C.科学文化成果由国家主导 D.国家加强对边疆的统治 9.明北京城布局如下:宫城在中央,是皇帝居住地;皇城在宫城的外面,是统治者居住地;内城在皇城的外面,设中央官署等;外城在内城的南面。此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意在突出 (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10.1974年,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一件大型艺术挂毯———《长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遏制和化解了无数次冲突和战争,其文化意蕴具有重要的外交价值。这使得“长城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王牌”。其“文化意蕴”指的是 ( ) A.无为而治 B.民主自由 C.以和为贵 D.重义轻利 11.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 B.《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 C.《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 D.《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 12.崇祯皇帝朱由检在自缢之前,留下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己疏于朝政 B.大臣营私误国 C.农民起义爆发 D.宦官权倾朝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年,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材料二 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