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物质构成的奥秘 题号 一 二 总分 累分人 得分 注意事项:1.共两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P-31 Ca-40 试卷好题分析 生产、生活情境T2、T10、T15,科技创新T6、T7,数字化实验T12 中考押题点分析 特色科普题T8、T9,化学史话T13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以下几个你熟悉的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 A.铁生锈 B.高山流水 C.碘蒸气的扩散 D.室温下冰块融化 2.适当补充“加铁酱油”可以预防贫血。“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 (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离子 3.世界因物质而多彩。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 A.二氧化碳 B.水 C.金刚石 D.氯化钠 4.某同学为验证“分子是运动的”,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 B. C. D. 5.替诺福韦(化学式为C9H14N5O4P)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在55 ℃~65 ℃的环境下反应制成。下列有关替诺福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O2 B.相对分子质量为287 C.属于无机物 D.受热即可分解 6.科学家发现反常现象,碳纳米管内水分子加热到105 ℃会结冰。这种“冰”的结构和一般的冰不同,是水分子与碳纳米管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晶体结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种“冰”属于混合物 B.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C.这种“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D.这种“冰”和一般的冰的化学性质相同 7.液氢、液氧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其反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为氧化物 B.丙的化学式为H2O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9题。 考古学家利用碳-14断代法初步判定三星堆4号坑距今约3 200至3 000年。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生物死后体内的碳-14会不断衰变,碳-14原子核中1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对比生物体内生前、死后碳-14的含量,可推算出其所属年代。 8.碳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碳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2.01 g C.碳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6 D.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9.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碳-14属于碳元素 B.碳-14原子比碳-12原子的质量小 C.碳-14原子衰变形成的新原子属于氮元素 D.生物体遗骸中碳-14含量会不断减少 10.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制造云和雨”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或现象 解释 A 点燃酒精灯 酒精是可燃物 B 盘子里有水出现 水分子本身变小 C 盘子下出现水滴 生成了新的分子 D 烧杯中出现“白气” 冰块发生了升华 11.元素观、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种类不变 C.元素既可论种类,也可论个数 D.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 12.银白色的镁放置在空气中,表面总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某兴趣小组按照下图流程探究灰黑色的“外衣”的形成,实验观察到B处白色固体变为蓝色(已知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的是 ( ) A.实验中不可将通入的氮气改为空气,会影响实验结果 B.灰黑色的“外衣”一定含有镁、氢元素,可能含有碳元素 C.灰黑色的“外衣”的形成一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D.实验应增加一组尾气处理装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6分)某兴趣小组以“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为课题,展开项目式探究活动。 【任务一】认识分子,搭建分子模型 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小球搭建了四种模型,其中可表示单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