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丽江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解读文明形态一定要着眼于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的统一。文明形态不管如何千差万别,总是不可能完全偏离社会形态的大框架,这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的统一性:而文明形态的千姿百态,则是积淀在现实道路中的文化传统的表现,这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的丰富性。 文化传统在文明形态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它构成了民族的文化血脉,通过最为深沉持久的价值追求,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源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经五千多年而从未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其最深厚的根源就在于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其次,它孕育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文明传播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滚雪球般的拓展中形成的,其最大特色在于这一文明的拓展过程主要依靠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交流交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亲和交往、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正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代价值的体现。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旦融入时代潮流,必然为当代人类文明走出困境作出开创性的贡献。 社会形态决定了文明形态的生命力和前途。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是判断文明进步的基础”的观点没有过时。我们确定的文明古国,就是那些因生产方式先进而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国家;我们讲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就是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我们赶上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潮流;我们认为当代人类文明发展遇到的种种挑战,从根本上说源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无论从世界还是一国的视角来看,能否顺应历史潮流都是文明进退乃至存亡的根本。 社会形态也决定了文明形态的转型和基本走向。从根本上说,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两次飞跃,决定了人类文明的两次转型和飞跃:其一是借助资本的无限扩张活力,社会生产力由此而跃升为社会化生产力;其二是借助经济全球化引领力的转变,社会化生产力由此而开始向全球化生产力跃升。进入21世纪,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 开放还是封闭 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 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这不仅是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且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新。 (摘编自侯惠勤《论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王治河:您如何看待人类文明新形态 您认为这种新文明与现代文明应该有哪些不同 柯布: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述,它昭示着我们要与旧文明告别。与旧文明膜拜财富不同,新文明应该将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放至首位,优先考虑个体和共同体的共荣与幸福;与旧文明膜拜竞争不同,新文明应该推崇合作,全球人类社会必须纳入更大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正确地指明了这一方向。长路漫漫,如果人类不想毁灭的话,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个正确的方向,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樊美筠: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提出的“有机过程哲学”与中国文明非常契合,您认为拥有有机过程思维,对中华文明在化解文明冲突方面能形成一定的优势吗 柯布:答案是肯定的。在有机过程思维看来,正是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合作互助关系构成了事物本身。在深层的意义上,任何真实的存在一定是“关系性的存在”。相信对于这种思维,中国人一定不陌生。从中国道家思想先驱庄子的“齐物论”,到宋代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到明代大哲人王阳明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无不体现了这样一种有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