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3985

10.3 保障财产权 表格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8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275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0.3,保障,财产权,格式,教学设计,-2024-2025
  • cover
课题 11.1法不可违 课时 所在教材与单元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法不可违 课型 新授 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法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体系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从而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引导学生明白,遵守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 二、道德修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遵守法律是道德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道德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诚实守法、与人为善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同时,教育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要秉持公正、诚信的原则,妥善处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法治观念 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定义、类型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明确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受法律约束,同时也受法律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判断行为的合法性,提高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四、健全人格 通过对法律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冷静应对问题的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面对违法犯罪相关的复杂情况时,引导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客观分析问题,避免因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让学生明白,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学会在法律框架内平衡权利与义务,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五、责任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不仅关乎个人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维护社会的法治秩序。当发现违法行为时,勇于站出来,通过合法途径予以制止,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详细讲解违法行为的定义,从违反的法律规范角度,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清晰辨别不同类型违法行为的特点和区别) 2.掌握不同类型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深入解读民事、行政、刑事法律中关于违法行为责任的具体条款,分析这些责任规定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判断不同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责任) 3.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明白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增强学生的法律自觉性,让学生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新课教学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法律无处不在,它就像一把保护伞,保护着我们的合法权益;又像一条警戒线,约束着我们的行为。那大家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吗?违法之后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这一课,了解法律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性。 案例引入: 教师讲述案例:在一个小区里,王某为了图方便,将自己的电动车停在了楼梯间,还私拉电线给电动车充电。有一天,电线短路引发了火灾,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却给邻居们的财产带来了很大损失。邻居们纷纷指责王某,认为他的行为太危险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王某的这种行为对吗?他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知识讲解 (一)违法行为的含义 1.教师讲解: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