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5306

【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第2课时 古诗三首 教案

日期:2025-04-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16594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单元,五下,三首,古诗,2课时,第四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回归唐宋, 歌古代英雄--《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本单元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三首古诗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评判捷报的狂喜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②语言运用: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④审美创造: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子任务之一:回归唐宋, 歌古代英雄 活动流程:活动一:穿越千百年走近诗人 活动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词中的家国大义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穿越千百年走近诗人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导入: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经久流传的作品,它们或记述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或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千百年,走进诗人,近距离接触戍边将士,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 2.学习《从军行》,初知诗意。 (1)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2)教师范读。 (3)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4)简介作者。 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正确、 读通顺。 指名朗读。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讨论了解到的作者 活动意图:通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古诗,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环节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给自己或同伴的诵读作个评价吧!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了解如下词语:玉门关 楼兰 相互评价朗读情况。 活动意图: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自主学会学习。 环节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导入:下面我们先结合注释来疏通《从军行》的大致意思,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前两句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后两句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1.出示任务单一 小组活动:请同学们圈画出诗中描写景物、人物、和相关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所表达的感情。 2.录音范读,读好诗歌。 ① (播放古诗录音)学生跟读,自由练读两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②指名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读。 (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①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相机板书: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从军行》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画面的呈现,你们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两首古诗。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