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696926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5641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张
历史
,
八年级
,
统编
,
学年
,
2024-2025
,
格式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等内容。这一课是对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历程、认识中国在世界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理解这些成就的背景、意义和影响;掌握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了解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精神;通过认识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的时空观念,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史料实证:通过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献、视频等,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引导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的背景、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理解这些成就的背景、意义和影响;掌握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难点: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识科技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问题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情感体验法:通过讲述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练习:俄国问题与中俄关系(2025-04-25)
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应试策略(2025-04-25)
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练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2025-04-25)
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练习:近代列强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2025-04-25)
2025年中考历史专题练习:美国问题和中美关系(2025-04-25)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