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5127

1.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

日期:2025-04-19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80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生物技术,必修,选择性,2019,传统,人教
  • cover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完整课时教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生物学选修模块"生物技术与工程",对应《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内容要求。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上,本课通过传统发酵食品制作实践,培养学生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建立生物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第1章第3节为基础,整合地方饮食文化特色案例。核心内容包括: 1. 发酵基本概念与传统发酵技术特点 2. 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学原理 3. 泡菜制作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 4. 传统发酵技术的现代价值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二理科班学生,已具备微生物基础知识(必修1第5章),但缺乏工程实践体验。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 85%学生接触过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60%存在"传统发酵不卫生"的认知误区 对亚硝酸盐等食品安全指标认知模糊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突破: (1) 微生物代谢类型与发酵产物关系 通过对比腐乳(需氧→兼性厌氧)、泡菜(严格厌氧)、酒酿(兼性厌氧)三类食品,建立氧气条件与微生物类群的对应关系。例如毛霉分泌蛋白酶的最适温度(15-20℃)与豆腐季节性生产的关系。 (2) 泡菜制作中菌群演替规律 构建"乳酸菌动态变化曲线"模型:初始阶段(兼性厌氧菌活跃)→主发酵期(乳酸菌成为优势菌群)→后熟期(酸度抑制杂菌)。配合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第3-8天峰值现象),解释"泡菜何时食用最安全"。 难点突破策略: 采用"微实验室"分层操作法:将完整的泡菜制作分解为盐水配制(梯度浓度实验)、接种方式(自然接种vs人工接种)、密封观察(自制简易气阀)三个探究模块。例如用pH试纸监测发酵进程,建立"酸度-时间"关系图表。 五、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包:灭菌泡菜坛(250ml)、新鲜甘蓝、梯度浓度盐水(3%、5%、7%)、pH试纸套装 2. 数字显微镜(连接互动白板):展示乳酸菌革兰氏染色标本 3. 虚拟仿真软件:"发酵工厂"3D模拟系统(展示工业化泡菜生产线) 4. 文化史料:敦煌文书P.3303《食疗本草》腌菜篇影印件 六、教学过程 (一)文化情境导入(12分钟) 【文化寻根】 展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制泡菜坛仿制品(约公元前1600年),播放《舌尖上的中国》泡菜制作片段。设置问题链: 1. 这些三千年前的器皿,如何见证中华饮食文明? 2. 从杜甫"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诗句,推测唐代发酵食品发展水平 3. 比较四川泡菜、东北酸菜、韩国kimchi的工艺异同 【认知冲突】 呈现两组数据: A组:传统泡菜含乳酸菌1×10^8 CFU/g B组:市售酸奶含乳酸菌1×10^6 CFU/g 设问:"土法制作"是否意味着落后?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工艺的微生物学价值。 (二)核心概念建构(20分钟) 1. 发酵基本原理探究 (1)模型建构:使用分子结构模型包,模拟葡萄糖在酶作用下的两种分解途径: 有氧条件:C6H12O6 + 6O2 → 6CO2 + 6H2O(ATP 38mol) 无氧条件:C6H12O6 → 2C3H6O3(ATP 2mol) (2)对比实验:将等量面团分置开放/密封容器,48小时后: 开放组产生酒味(酵母菌有氧繁殖) 密封组产生酸味(乳酸菌无氧发酵) 归纳微生物代谢类型对发酵产物的决定作用。 2. 传统发酵技术特征分析 案例研讨:北京王致和腐乳作坊(创建于1669年)的"老汤"传承: 菌种来源:环境微生物自然接种 工艺精髓:温度控制(立冬后开始制作) 品质密码:毛霉蛋白酶最适pH(6.0-6.5) (三)工程实践操作(40分钟) 【项目任务】组建"古法新作"研发小组,完成泡菜制作工艺优化方案 1. 预处理工艺探究 (1)盐水浓度梯度实验: 设置3%、5%、7%三个处理组,测定初始pH值(7.0)、接种后24小时pH值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