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9143

第2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3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2025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5738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地表,形态,选择性,解析,练习题,同步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黑龙江佳木斯开学考试]福温古道形成于秦汉时期,是中原移民迁徙南渡、闽浙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通道。福温古道北部古道区是整个福温古道中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段,绵延在山腰或山谷间。民谣“北岭石阶三千三,阿爹挑担忙下山。出门月色照山路,回家日头早落山”描述了福温古道行路之难。福温古道北部聚落邻近古道分布,且以小面积散居型聚落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福温古道北部段聚落以小面积散居型聚落为主,其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气候复杂,类型多样 B.山脉间隔,难以开发 C.河网密布,水源丰富 D.滩涂丰富,平原较多 2.如今,福温古道沿线聚落保护与开发的主要方向是 (  ) A.民宿文化 B.产业基地 C.交通枢纽 D.贸易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带动偏远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在山区兴修公路,这类公路被称为盘山公路,具有形似“之”字的特点。下图示意“之”字形盘山公路。据此完成3~4题。 3.修建山区公路时首先要考虑的是(  ) A.人口 B.技术 C.河流 D.地形 4.将山区公路修建为“之”字形的目的是(  ) A.减缓坡度 B.缩短距离 C.保护植被 D.防止坍塌 [2024·福建厦门月考]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5~7题。 5.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冷湿 B.暖湿 C.冷干 D.暖干 6.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 A.河床淤积抬升,洪水威胁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7.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  ) 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古代称堪舆术,将古代天文、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构建环境的艺术之中。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旅游业发达。读图,完成8~9题。 阆中城区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8.关于阆中城区所在地及其相关布局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岸坡度大,甲地是沿江防洪堤最厚、最高的区域 B.土层深厚,颗粒大,丙地为重工业区 C.地下水埋藏较深,古城区布局受行政规划影响 D.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乙地建筑较为高大密集 9.从传统风水学说来看,阆中城区所在地是一个风水宝地。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三面环水,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大 B.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 C.北方山地阻挡寒冷的偏北风,冬季气候相对温暖 D.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万达高速公路是连接重庆万州到四川达州的一条高速公路。读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完成10~11题。 10.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 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2024·湖南长沙高二月考]西江千户苗寨是我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12~13题。 12.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13.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