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9503

专题6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高中化学 苏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日期:2025-04-30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110263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专题,第二,必修,2019,苏教版,化学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1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设计实验认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2.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及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3.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1.基础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锌片:          铜片:    锌与稀硫酸        , 铜与稀硫酸        锌片:          铜片:    锌与稀硫酸      ,铜与稀硫酸      锌片:    铜片:    锌   电子形成    进入溶液,氢离子在铜片上    电子生成     锌片:    铜片:    电流计:    锌   电子形成   进入溶液,电子经过导线流向   ,产生电流,  在铜片上   电子生成  ,反应过程中产生了    2.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是把   能转变为   能的装置;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     反应。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分析下图并填空 原电池总反应式:    。 (2)能量转化:   能转变为   能。 (3)电子的移动方向:从   极流出,经导线流向   极。 (4)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   移动,阴离子向   移动。 特别提醒 原电池中“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即电子只能沿导线移动,离子只能在溶液中移动。 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思考1 下列装置中哪些能够组成原电池?不能构成原电池的试分别说明理由。 思考2 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X、Y为两电极,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外电路中的电子流向如图所示。 (1)若两电极分别为Zn和石墨,则X:    ,Y:   。 (2)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石墨,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则正极反应式为        ,溶液中S流向    (填“X”或“Y”)极。 (3)此装置X极发生的反应类型为    (填“还原反应”或“氧化反应”),外电路电流的方向为         。 1.判断正误 (1)原电池中,两极电极材料必须是金属,且负极材料的活动性一定强于正极材料的活动性(  ) (2)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插入酒精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 (3)在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再由铜通过电解质溶液到达锌(  ) (4)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 (5)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与负极转移电子数相同(  ) 2.某实验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下了如下6条记录,其中合理的是(  ) 实验后的记录: ①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②H+向负极移动 ③电子流动方向为Zn→导线→Cu ④Cu极有H2产生 ⑤若有1 mol电子通过导线,则产生0.5 mol H2 ⑥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3.(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中 Cu2+向 Zn 电极移动,向 Cu 电极移动 B.电池工作时,Zn 片发生的电极反应:Zn-2e-===Zn2+ C.该装置反应的能量变化可用如图表示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增加 4. 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结合装置图,按要求解答问题:(已知:2Al+6H2O+2NaOH===2Na[Al(OH)4]+3H2↑) (1)若X为Zn,Y为Cu,Z为硫酸铜溶液,则X为   (填电极名称),判断依据:         ;铜电极的名称是    ,溶液中的Cu2+移向    (填“X”或“Y”)电极。 (2)若X为Mg,Y为Al,Z为氢氧化钠溶液,则X为    (填电极名称),Y电极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 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1)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盐酸)反应制取H2,常用粗锌。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或稀盐酸)形成   ,加快了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