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沁园春 长沙》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押韵、内容等。 B.《短歌行》中“青青子衿”句出自《诗经·郑风》,“衿”意为衣服的交领,“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服装。 C.“周公吐哺”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原句为“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意为洗头和吃饭都要停顿多次,表达周公对贤才的渴慕。 D.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2.下列诗句中,与《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所使用的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 B.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C.《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D.如今选择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4.下面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与赏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饱含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则寄寓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内心十分焦虑,思虑着中国革命将由谁来掌舵。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下阕人物举动与上阕意象呼应,凸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5.下列选项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中,为了适应词的格律要求,它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常序应为“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地主、大官僚。 D.《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6.下列对词作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12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为全词奠定了豪迈风格的基调。 B.“看”字领起的7句中有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