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生态系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花亭湖湿地公园遍布芦苇、菖蒲等植物,有鸳鸯、野鸭等多种野生禽鸟在此栖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B.芦苇、菖蒲等绿色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鸳鸯、野鸭在湖中捕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湿地生态系统有着“地球之肺”的美誉 2.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光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 A.光 B.土壤湿度 C.土壤温度 D.土壤中的无机盐 3.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体内某一有害物质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C.甲和乙是生产者,丁是消费者 D.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中体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 B.合作关系 C.共生关系 D.竞争关系 5.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6.地球表层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 ) A.城市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7.图一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二是该生态系统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四条 B.图二中的丙相当于图一中的虾 C.图一中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有两组 D.在该食物网中,鹭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 8.下面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块农田 D.一片草原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9.珊瑚虫为体内组织内的藻类提供二氧化碳和庇护,藻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和营养。珊瑚虫与藻类的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10.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造成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土壤 B.水分 C.光照 D.空气 11.下列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草地 B.一条河流 C.一群蚂蚁 D.我们的校园 12.“地球拓荒者”―地衣常见于旧墙壁、树干或岩石等处,它分泌的地衣酸可以把岩石表面分化形成原始土壤。在地衣体内共生的两类生物是( ) A.蕨类和细菌 B.藻类和真菌 C.藻类和细菌 D.蕨类和真菌 明清时期,我国南方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先民们,探索出一种“桑基鱼塘”的生态种养模式: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从而桑茂、蚕壮、鱼肥,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模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该生态种养模式中的几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蚕属于环节动物 B.桑叶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C.鱼类属于脊椎动物,用鳃呼吸 D.塘泥中的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14.关于“桑基鱼塘”模式,你不认同的是( ) A.“桑基鱼塘”是一个生态系统 B.这种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C.与普通桑田相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D.这种情况下的桑茂、蚕壮、鱼肥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 C.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都流向分解者 D.由于能量流动递减,所以消费者的数量一定比生产者多 16.下列现象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鱼儿离不开水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竹叶青有与环境相似的体色 D.狮子捕食野兔 17.下列说法中,能够被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千乘湖中所有的鱼 B.黄河流域所有的植物 C.扎龙自然保护区 D.蒙古草原上所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