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离骚》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①,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①飞驰之势:指飞黄腾达,驰骋于仕途的达官贵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日月逝[A]于上[B]体貌衰[C]于下[D]忽然[E]与万物[F]迁化[G]斯志[H]士之大痛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侍奉,与《<论语>十二章》“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 B.为,表被动,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天下笑”的“为”用法相同。 C.务,致力,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的“务”意思相同。 D.贱,意动用法,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痛心于君王的昏聩,奸邪小人危害国家,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包容,所以忧愁郁结于心。 B.宋玉等人爱好文辞并效法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是他们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 C.古代作者把身心都投到写作中,引经据典,不必借助、依托他人,而声名自然流传于后世。 D.多数人都不愿努力,他们或受饥寒影响,或贪图享乐,只知钻营眼前事务,而放弃著书立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3)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5.材料二“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自然禀赋、品性气质,这句话阐明了作家的品性气质与其作品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离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