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0206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34279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重庆市,期中,答案,试卷,语文,考试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教育集团 2024-2025 学年度高 2026 届高二上期期中考试 语 文 答 案 1. C。原文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主语错误。 2.D。A 引用白鲁恂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民族国家身份建构还不够彻底” 于文无据。B.引用金姓学者的观点是为了进一步佐证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历史和文明 均是鲜活地持续至今”。C.“强调中华文明是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错,是为了强调中国 文明的内涵远比这些概念丰富得多。故选 D。 3.D。A.“今天的中国人行事总是与历史经验互动乃至冲突”错误,材料一中“除了从历 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 现实抗争……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等内容表 明,历史对今天存在着巨大影响,中国人行事,总愿意从历史经验找到方法与理论依据。 B.“不能够用现代西方社会的话语概念来解释”表述太过绝对化了,原文为“绝对不是简 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不是西方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C.“百国之和”侧重于“和”,指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战争”“冲突”与“兼并”“征 服”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故选 D。 4.①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②接着 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③最后分析“文 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的意义。④文章层层深入 ,对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进行了论 证。(文章层次、内容、结构、手法各 1 分) 5.(1)18 岁方有资格成为公民。小张说自己 18 岁,是对公民身份的认知。(2)中国作 为文明型国家,是多民族统一的“百国之和”,小张说自己是苗族人,体现了“百国之和” 的文明型国家中的公民身份。(3)文明型国家有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身份认同来自 文化,小张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体现的是文明型国家公民基于文化因素的身份认 同。(一点 2 分,共 6 分) 6. A .“在漂泊的途中,众人围绕是否走下去发生了争执”错误。没有“争执”,只是个 人有不想走的想法,但最终都是说服自己走下去。故选 A。 7.B.小说中农民们的生存状态被作者抽象化了,泥土气与民俗气被童话的意味代替了,显 得较为空灵,“真实而具体”的特点不突出。文章具浓郁童话寓言色彩,并非“现实主义 文学作品”。故选 B。 8.①小说情节淡化:文章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和传统小说的情节发展结构,只是对五十 多个逃荒者在寻找新家园的途中冒风顶雪、携手前行进行描绘。 ②诗化的语言:(1)强烈抒情性:用大量景物描写,暗示人物心情,富有情感;(2)富有 节奏感:a.文中多处运用长短句,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使文章富有诗化色彩,如“于 1 是天亮了。没有风。树林留在后面。在他们的眼前是一片白皑皑的田地,雪在地上发光”; b.文中恰当运用整散结合(运用整句),有音韵美,有感染力,丰富了内容,如“他们忘 了黑暗,忘了困苦,忘了疲倦”,“还是五十多个,有手,有脚,有胆量,有力气”;(3) 强烈象征性(暗示、隐喻):含蓄而意蕴深刻,“雪”“阴天”“夜晚”等自然环境象征旧中 国恶劣状况,“土路”“山路”“黑暗的林间路”,象征中国前行之路的曲折艰难,“美丽的 村庄”象征憧憬中的中国美好未来,“五十多个村民”象征中华民族 56 个民族;(4)形象 性强:运用大量景物(意象)描写,如“雪”“风”“路”“灯光”等,将中华民族对美好 未来的向往和道路的艰难具象化、生动化。(2 个大点各 2 分,“语言”部分达到一个小点 给 2 分) 9.①表现了冯六对生活充满希望,塑造了积极乐观坚毅的人物形象。 ②冯六鼓励大家往前走,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