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思维能力 :分析空间描写顺序,培养逻辑思维与想象力。 审美创造 :感受微雕艺术之美,体会匠人精神。 文化自信 :理解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语句,品读核舟之“奇”。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一、课前导入 今天的课堂,让我们走进一项神奇的技艺———微雕。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人的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俗话说:“高手在民间”。让我们跨越时空,去走访我国古代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 二、作者名片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号茅檐,浙江嘉善人,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其一生短暂,未曾做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其父因上疏指责魏忠贤结党,被害狱中。魏痛父冤枉,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悲愤而死。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张潮收入《虞初新志》。 三、背景资料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东坡泛赤壁”的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中国明末清初的桃核雕刻品。 四、文体区分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的标题中都有“记”,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明确: 这三篇文章都属于古代“记”的形式,但又有显著不同———从对象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记的都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表达方式) 五、字词正音 器皿(mǐn) 罔(wǎng)不 贻(yí) 有奇(jī) 黍(shǔ) 箬(ruò)篷 糁(sǎn) 峨(é)冠(guān) 髯(rán) 衣褶(zhě) 矫首(jiǎo) 诎(qū) 一楫(jí) 椎(chuí)髻(jì) 趾(zhǐ) 蒲(pú)葵扇 壬(rén)戌(xū) 虞(yú)山 篆(zhuàn)章 曾(zēng)不盈寸 修狭(xiá) 六、听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2.逐段齐读,纠正错音。 七、疏通文意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①寸之木,为②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③因④势象⑤形,各具情态。 ①径:直径 ②为:做,这里指雕刻 ③罔不:无不,全都 ④因:顺着,就着 ⑤象:模拟 文意: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①贻②余核舟一,盖大苏泛③赤壁云。 ①尝:曾经 ②贻:赠送 ③泛:泛舟 文意:(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①,高可二黍许②。中轩敞③者为④舱,箬篷⑤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①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余数。 ②许:表约数 ③轩敞:高而宽敞 ④为:是 ⑤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文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