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1521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5-05-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4907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第一,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整体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分析 1. 单元主题与核心内容 本单元围绕“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展开,涵盖其起源、发展、内涵、特点及世界意义,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层逻辑,包括思想体系的传承、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关系。 2. 大概念提炼 大概念1: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传承发展 聚焦中华文化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应性演变。 大概念2: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强调中华文化在吸收、融合多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过程中形成的开放特质,如佛教中国化、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等。 二、大任务与探究问题设计: 大任务1:分析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系及其历史适应性 目标:通过材料解读,理解中华文化核心思想(如儒家“仁礼”体系)的内涵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逻辑。 探究问题1:从《论语》中‘仁’的思想和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出发,说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请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些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 材料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颜渊》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参考答案】 (1)伦理建构与社会治理: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以家庭伦理构建家国同构体系,如汉代"孝廉察举"将伦理规范转化为选官标准,适应宗法社会向中央集权转型需求。 (2)政治合法性与文化整合:董仲舒以"天人感应"重构儒学(《春秋繁露》),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推动"儒法合流",使儒学成为维系大一统王朝和华夏文化圈的精神纽带。 探究问题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唐宋时期的文化转型为例,说明中华文化如何通过创新实现传承? 材料1: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 今之学者,歧而为三: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也。 自明吾理,理明则利害自明。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材料2: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盖仁,性也;孝弟,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而孝弟为爱之本,故曰为仁之本。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集注 学而》 【参考答案】 (1)儒学革新与道统重构:朱熹等理学家融合佛道思想创新诠释《四书章句集注》,形成新儒学体系,既接续孔孟之道又回应唐宋社会变革,通过书院教育(如白鹿洞书院)实现伦理价值的时代传承。 (2)技术革命与文化普及:唐代雕版与宋代活字印刷推动典籍大规模刊行,促使科举制在宋代完成"取士不问家世"转型,知识传播打破门阀垄断。 (3)佛教本土与艺术新生:禅宗"顿悟"思想(《六祖坛经》)完成印度佛教中国化改造,宋代文人画"尚意"美学(苏轼《枯木怪石图》)创新艺术语言,在变革中延续中华审美内核。 大任务2:探究中华文化对多元文明的吸收与融合 目标:通过案例比较,理解中华文化如何通过包容性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发展。 探究问题3:结合敦煌壁画与玄奘《大唐西域记》分析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材料1: 材料2:详夫天竺之为国也…… 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象主之国其理优矣。 ——— 《大唐西域记 序》 【参考答案】 (1)艺术融合;敦煌壁画中佛陀形象汉化(汉人面容)、飞天服饰本土化,佛教神兽与中国神话元素共存,实现视觉表达的本土重塑。 (2)伦理再造:玄奘记载将印度转轮王理想比附唐太宗治国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