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分析 单元定位与核心价值本单元聚焦“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从古代丝绸之路到近代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揭示商路对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贸易对文明互鉴的推动力,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多样性特征。通过学习,学生需理解以下几点核心观念: 商路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商路不仅是商品流通通道,更是技术、思想、宗教与生活方式传播的桥梁。 贸易驱动文化交融:经济利益驱动的贸易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单元结构逻辑 古代商路与文明交流(第9课):以丝绸之路为核心,分析商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具体表现。 近代全球贸易与文化互融(第10课):以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为背景,探讨贸易推动文化传播的扩展与现代性特征。 二、单元大概念与大任务设计 大概念1:【商路是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媒介】 核心阐释:商路的开辟不仅满足经济需求,更通过人员流动、技术传播、思想碰撞,推动区域文明间的深度互动。 大任务1:绘制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汇图谱要求:从历史地图、文献与考古成果中提取信息,分析丝绸之路在技术(造纸术)、宗教(佛教东传)、艺术(石窟文化)方面的具体影响。 探究问题1:丝绸之路的不同支线(草原丝路、西南丝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有何异同? 材料1:张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汉书·张骞传》 材料2: 甘肃敦煌莫高窟 323 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3: 探究问题2:明清时期“海禁”与“朝贡贸易”如何影响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互动? 材料1: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明史·郑和传》 材料2: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也无几。 ———《东西洋考》 大概念2:【贸易利益驱动文化的碰撞与选择】 核心阐释:贸易是文明接触的催化剂,文化传播方向与接受程度受经济地位、技术优势与权力关系制约。 大任务2:模拟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贸易商队会议要求:分组扮演欧洲商人、中国海商、阿拉伯中间商,辩论白银流入对亚欧文化生态的冲击。 探究问题3:16-18世纪茶叶与白银的跨洲流动如何重塑东西方社会的消费文化? 材料1: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人无论贵贱贫富,几乎每天都要喝茶。出生于 19 世纪中叶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奠基者索绪尔就记录道:‘英格兰各地都流行喝茶,而且一天要喝两顿,虽然花费不少,但是最贫穷的农民也像富人一样,每天要喝上两顿茶,茶叶消费总量极大。’他估计,每一个英格兰人,无论男女,一年平均要消费 4 磅茶叶,委实惊人。 ———《中国茶见证东西方文化交融史》 材料2:16—18 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商品约有 236 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 137 种。而同期欧洲国家由于‘价格革命’冲击,加之战乱、瘟疫和灾荒流行,经济日益萧条,拿不出像样的产品销往中国市场,只好携带白银来中国贩卖货物到欧洲销售。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以及欧洲国家对价廉物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