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七) 由“莱州之湾”,关注海水运动与海洋资源开发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2024·南昌二模)下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水平分布,图中斜线为等密度线(单位:kg/m3)。受密度影响海水发生流动,且表层、底层流动趋势相反。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海域位于 ( ) A.北半球大陆西侧 B.北半球大陆东侧 C.南半球大陆西侧 D.南半球大陆东侧 2.图示海水性质的关联性表现为 ( ) ①盐度随温度下降而下降 ②密度随温度下降而上升 ③盐度随密度上升而上升 ④密度随盐度下降而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海面大气稳定状态下,甲处表层海水流动方向大致向 ( ) A.北 B.南 C.东 D.西 (2024·贵阳模拟)上升流的形成与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风沿着与海岸平行的方向较长时间吹拂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所形成的风漂流使其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引起近岸的下层海水上升,形成上升流。每年6—8月此种类型的上升流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海域最为强盛。下图为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海域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该类上升流在爪哇岛南部海域最强盛时,当地的盛行风向是 (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5.与附近非上升流海区相比,上升流区的表层海水 ( ) A.温度低、盐度低 B.温度低、盐度高 C.温度高、盐度低 D.温度高、盐度高 6.受上升流的影响,爪哇岛南部海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 A.表层海洋生物增加 B.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C.台风活动频率增大 D.表层海水密度减小 (2024·海口二模)日本海平均水深约1350m,其西部沿岸海域在冬季常有海冰形成。在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距今约21—18千年期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的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同时东亚冬季风增强;距今约11—9千年期间,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下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 ( ) A.上、下层水体交换减弱 B.海水潜热释放增加 C.表层海水盐度急剧降低 D.表层海水扰动增强 8.距今约11—9千年期间,日本海南部海域 ( ) A.来自大陆的风沙沉积物增加 B.表层海水生产力提升 C.与相邻外海的海面高差减小 D.受对马暖流影响减弱 (2024·江门二模)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以潮差巨大而闻名于世,在这里曾观测到21m的世界最大潮差,但湾内不同地点潮差差异较大。芬迪湾处于海盆顶端,外部宽而深,内部窄而浅。潮水带来丰富的自然资源,塑造了瑰丽的海岸景观,加之圣约翰河的注入,芬迪湾渔业、交通运输业及旅游业十分发达。1984年,加拿大在芬迪湾东侧的小海湾内建设了一座实验型潮汐电站,但在潮差更大的芬迪湾内,至今没有建设潮汐电站。下图示意芬迪湾位置及芬迪湾东侧潮汐电站位置。读图,完成 9~10 题。 9.对加大芬迪湾潮差起较大作用的风是 ( ) ①北风②东北风③南风④东南风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10.芬迪湾潮差巨大,却没有建设潮汐电站,其原因可能是 ( ) ①工程难度大,建设成本高 ②影响湾内环境和经济活动 ③潮汐能稳定性差 ④关键技术无法突破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半潜式平台是移动式海上平台的一种,由浮筒、甲板和连接构件如立柱等组成,执行工作任务时,向浮筒和立柱内注射压载水,浮筒和立柱下沉,平台呈半潜状态,作业完成后,排出浮筒和立柱内的水,平台浮起。珠海市的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国内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矗立其间(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个集波浪能发电、养殖工船、休闲渔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海上牧场。据此完成11~13题。 11.基于坐底式平台而设计的海上半潜式养殖平台,主要考虑的是抵御 ( ) A.风浪能力 B.海冰撞击 C.海水压力 D.海水侵蚀 12.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与传统网箱养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