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4056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1《风景谈》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1791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风景谈,PPT,25张,课件,下册
  • cover
(课件网) 风 景 谈 茅盾 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积累文学常识。 01 02 03 04 梳理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 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 学 习 目 标 文“ 景” 和“ 情” 相辅相成的关 系。 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 界,培养珍惜美好生活的真挚 情感。 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茅盾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 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我 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 革命文学家。 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 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 《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 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 动的发展。代表作有小说《子夜》、 《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 茅盾自知病将不 起,将稿费25万 元人民币捐出设 立茅盾文学奖, 以鼓励当代优秀 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 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 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自 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 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解说题目:《风景谈》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 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 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 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 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 是风景的”主宰’,一要顾及人类活动的 自然背景,二要考虑到人的活动。 写 作 背 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 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 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 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劫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 《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把政治寓于风 景之中。” 《风景谈》一文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 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 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 的赞美之情。 延 安 自 然 风 光 诵读课文,明确字音。 癞( lài )头 颀( qí )长 掮( qián )客 黑魆魆( xū ) 干坼( chè ) 锄锹( qiāo ) 浅濑( lài ) 札( zhá )记 偎( wēi )依 瞥( piē )见 半爿( pán ) 贻( yí )笑大方 任务一:概括画面,梳理行文顺序 请同学 结文章第 一自然段 沙漠驼 人类比自然 妩媚。 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模仿第一段,概括相应段落内容并说说作者在这些风景 中写了哪些人的活动? 段落 概括 人的活动 第一段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的沙漠 第二段 高原归耕 延安儿女的 劳动生活 第三、四段 第五、六段 延河余辉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 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 第七、八段 第九、十段 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 任务二:再读文章,品味精神内涵 文章题目“风景谈”即“谈风景”,那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人类的活动呢? 其精神内涵是什么 本文展示了六处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 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请 找出每一幅风景后的议论语句,并思考它们的精神内涵。 画面名称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作者的议论抒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 是由叙述和描写引 发出的对事物的感 想、认识和评价, 是在关键处的画龙 点睛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