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蜀相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712—770) 字_____,自称_____。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_____ 》。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诗圣 杜工部集 沉郁顿挫 现实主义 时期 经历 代表作品 读书与漫游期 (35岁前) 困守长安十年时期 (35岁-44岁) 陷贼与为官时期 (44岁-48岁) 漂泊西南时期 (48岁-59岁) 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科举再落选,理想碰壁,贴近底层民众,感受政治黑暗。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逃难流亡。途中被俘,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 依靠严武,在成都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漂泊西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望岳》 《兵车行》 “三吏” “三别” 杜甫生平 写作背景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颠沛流离 安史之乱爆发带着家人,颠沛流离。“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 恨别鸟惊心。城春草木深。”(《春望》) 律 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律诗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蜀相》Vs《诸葛祠》 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为什么? ①诗人借祠写人,而非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②“蜀相”这个题目包含诗人杜甫的理想。杜甫一直想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一直都有“致 君堯舜上,再使风俗存”的政治理想。“蜀相”寄托着杜甫的政治理想,而“诸葛祠”却没有这层意思。 1.诗人欲写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读懂标题 ①诗人借祠写人,而非武侯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②“武侯”是诸葛亮的谥号,侧重于死后的封号,主要体现其军事方面的功绩,相对来说没有“蜀相”那样全面体现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和丞相这一重要政治身份,强调他肩负着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任。“蜀相”寄托着杜甫的政治理想。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怀古咏史诗 结 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 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 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常见的主题情感 对古人:仰慕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