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4518

14.1《促织》课件(共74张PPT)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372797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促织,课件,7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蒲松龄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 “甜”就是嘴巴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这个“怪人”就是蒲松龄。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人。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 30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次年辞幕回乡。 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71岁补贡生。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 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 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蒲松龄励志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聊斋志异》指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是书斋名称 是记述的意思 是奇异的故事。 “聊斋” “志” “异” 因借叙说奇闻异事,赞美花妖狐魅来鞭挞世间的丑恶,故称作“志异” 了解作品 《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全书491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如:《婴宁》《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1 婴宁:故事生动地塑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婴宁,并着意刻划了她与王子服相爱过程中天真而近乎狡黠的内心世界。 连城:大户之女。有才名,工刺绣。以诗择婿。应者颇众,有乔生献诗,甚可,父贫之,连城病,几死,生割肤肉活之,父又悔婚。后又死,生悲绝,会于冥府,得友人助而双双复生和好。 连城插图 《聊斋志异》全书491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 如:《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 2 颜氏:故事描绘了一个聪明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颜氏,见丈夫屡考不中,便女扮男装替夫考取功名,官御史达十年之久,后退而待奉夫君,空使须眉汗颜。 叶生插图 司文郎:一瞎和尚用鼻子嗅试卷,以定文章的好坏,让官吏把文章烧了给他闻,竟至:“向壁大呕,下气如雷。” 《聊斋志异》全书491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 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3 席方平:席父被冤至死,方平赴泉下为父伸冤。然泉下官吏也徇私枉法,乌烟瘴气,方平不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