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赤壁赋 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诗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派开创者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 绘画 “湖州竹派”代表人物,“朱竹”别具一格 旷 世 奇 才 22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自请外调杭州 密州 徐 州 湖州 元丰三年黄州 元丰七年汝州 哲宗元年回京 自请外调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59岁惠州 62岁儋州 逝世常州 苏轼的仕途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本文写作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他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这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的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了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作诗的由来和词中典故的出处。苏轼被捕下狱,受尽凌辱。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创作背景 乌台诗案 文体常识 01.骚赋为楚辞体,是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的《离骚》。 02.汉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散夹杂,喜用典故,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03.骈赋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如江淹的《别赋》。 04.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 05.文赋是伴随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的《赤壁赋》。 赋 (赋的发展) 赋出现于战国后期,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 文体常识 1、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 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2、赋在形式上,“铺采摛(chī)文”, 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 3、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 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赋 (赋的特点) 关于“赤壁”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壬戌(rén xū)之秋 举酒属(zhǔ)客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之 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之上 扁(piān)舟 匏(páo)樽 蜉蝣(fú yóu) 无尽藏(zàng)也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正音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