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认识垂线》 说课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认识垂线》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相交与平行”的第1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本课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直线”“角”等知识为基础,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垂直现象,抽象出垂直的数学概念,认识垂线的符号表示,并掌握用三角尺画垂线的基本方法。教材通过“情境引入—概念形成—操作验证—应用拓展”的编排逻辑,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为后续学习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一、学习状况 二、学生情况 三、解决对策 能辨认直线、射线和线段,理解角的概念及分类(如直角、锐角、钝角)。 部分学生易混淆“垂直”与“相交”的关系,或无法准确判断非标准位置的垂直现象。 对生活中的几何现象有一定观察能力,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弱,需要通过直观操作强化理解;兴趣倾向: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但规范性作图能力仍需培养。 学情分析 二 一 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垂直现象,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的含义。 学会用三角尺规范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垂直的定义,掌握垂线的判断方法。 用三角尺正确画出不同位置的垂线(如过直线上一点或直线外一点)。 难点 重点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 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索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深化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生活中的垂直图片、动画演示)、三角尺、量角器、磁性黑板贴。 学生准备:三角尺、直尺、练习纸、课堂记录本。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回顾小结 巩固练习 检测反馈 拓展提高 画面上有些什么物体?这些物体反映出一些什么现象? 情境导入 用木条摆一摆: 观察图1和图2中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 图1 图2 1 2 3 4 1 2 3 4 探究新知 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点。 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 图1 图2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2 交点 1 3 4 1 2 3 4 画两条相交直线,指出它们的交点和形成的角。 交点 这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中,有____个锐角,____个钝角。 2 ∠1和∠3 2 ∠2和∠4 a b 垂足 1.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 2.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或者说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议一议: 上面的垂线是怎样画的? 1.在下面几条相交的直线中,哪两条互相垂直? 1 3 2 4 直线1和3互相垂直 1.在下面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表面上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对应练习 拿一张长方形纸,从不同的方向对折两次,再打开。如果出现两条折痕,那么这两条折痕互相( )。在图中画一画。 垂直 拓展练习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我学会了_____,我的疑问是_____。” 教师提炼:以思维导图形式回顾“垂直的定义—符号表示—画法步骤”。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第65页第1、2题(判断垂直关系)。 实践作业:用三角尺测量家中物品的边是否垂直,绘制简图并标注。 六、板书设计 认识垂线 1. 定义:相交成直角 → 互相垂直 (图示:两条直线相交,标注直角符号) 2. 符号:直线a⊥直线b,垂足O 3. 画法: 一贴:三角尺直角边贴已知直线 二移:沿直线平移至指定点 三画:沿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教学反思 预设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将“竖直方向”等同于垂直,需通过不同方向的垂直图示纠正认知偏差。 改进策略:增加斜方向垂线的判断练习,如梯子与地面的垂直关系。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新课标“三会”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做中学”“用中学”落实几何直观和空间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