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菑”同“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驽马A十驾B则C亦D及E之F矣G故H跬步I而不休J跛鳖K千里L累土M而N不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与“自见者不明”(《老子》)两句中的“见”含义不同。 B.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C.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D.“道虽迩”与“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追求美好的品行,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可能会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在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律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5.两则文本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 ”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 ”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