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动植物的家》教案 【核心概念】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内容与要求】 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①说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②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教材简析】 本课是冀人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动植物的家》。这一课时聚焦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是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从教材编排来看,它以学生熟悉的校园或公园场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及其生活环境,接着通过种豆子和养蚂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植物生长和生存所需的条件。这种编排符合一年级学生从直观感知到亲身体验的认知规律。 在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对动植物生活环境的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初步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常见动植物有一定感性认知,如见过花草树木、蚂蚁小鸟等,有天然兴趣。但观察多零散、无意识,缺乏系统方法与思考能力。认知上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弱,理解生物与环境依存关系较难。学习能力方面,注意力难持久,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待提高,不过模仿与动手欲望强。情感态度上,热衷科学探究,却易在困难面前退缩,需教师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动植物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环境为它们提供生存条件,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观念。 2.科学思维 (1)能在教师引导下,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比较和分析。 (2)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3.探究实践 (1)能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观察动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活动。 (2)能进行简单的种植和饲养活动,记录观察结果。 4.责任态度 (1)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增强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常见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2.教学难点 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种好豆子。 教师:教学课件、放大镜、小铲子、种植用的花盆、土壤、豆子种子,饲养蚂蚁的瓶子、泥土、食物等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PPT:1-4】 导入: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太阳出来暖洋洋,生物生长靠太阳。土壤疏松又肥沃,动物植物当成家。”朗读结束后,邀请学生跟着一起轻声念读,感受儿歌的韵律。随后提问学生:“儿歌里提到了太阳和土壤,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身边的动物和植物跟太阳、土壤有什么关系呢?” 2.引出主题:“同学们真聪明,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土壤。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动植物的家。”(板书课题:动植物的家) 学生们有感情地读诗歌。 预设: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土壤。 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导入,契合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出本节课关于动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主题。 探究与发现 【PPT:5-9】 活动:观察动植物和它们的家 1.引导:“我们一起去观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发布任务:在校园或公园观察并记录动植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如动植物周围的环境特点,如是否有阳光、土壤的状况、水、空气等。观察后及时地记录在观察表上。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 - 5人。带领学生来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给每组发放观察记录表格和观察工具。强调观察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要随意采摘植物、不伤害小动物,不要触摸可能存在危险的物品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随意触摸动植物,土壤深处看不到的可以参照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