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研读品析、自主学习、拓展朗读、创编诗歌,掌握诗歌诵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3、在阅读中提高诗歌鉴赏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诵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动情感 1、师:人们常说:“离家有多远,思念就有多长”,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思乡的诗词佳句。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我们学习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表达思想之情的? 生:朗诵李白《静夜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古诗,这些诗词名句都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有忧愁。 2、师:(板书)思念家乡有忧愁 ①缩词练习,不改原意。(最后剩下“乡愁”) ②齐读课题。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乡愁的世界,听听余光中老先生内心的呼唤,感受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情。 4、师:对于作者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介绍作者。 二、朗读感悟,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师:读完这首诗歌,你感受到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①我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乡愁。从叠词中体会到作者乡愁愁的程度 ②我能感受到作者思念母亲的伤痛。 ③我仿佛看到作者眺望大陆而不能回国的哀愁。 2、教师范读,品味愁境。 师:是呀,这首《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的家中,那是一个宁静的深夜,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天空,那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诗人倚窗而立,时而抬头凝望开空,时而低头沉思,思乡之情如潮水般的涌上心头,于是这首诗便流淌于诗人笔下。 师:接着范读《乡愁》“小时候……” 3、学生自主练习,书上划分断句,标注重音,尝试朗诵。 4、朗诵分节展示。(师生对于学生的诵读进行评议) ①节奏过于凸显,语句就断了! ②重音的处理。 ③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缓慢忧伤。 师小结:同学们,要想读好一首诗,不但要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速度的处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诗的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情感抒发情感。 三、自主学习,体味情感 1、同学们,你们见过乡愁吗?(没有)对,乡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可是作者又是借助什么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进入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段。 2、发自学提纲 ①作者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达乡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怎样?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首诗的美? ③请用朗诵形式表现作者情感。 3、学生汇报 板书:邮票????母子离愁 船票????相思情愁 坟墓????丧母哀愁 海峡????生离国愁 <1>生:作者小时候离家上学,想妈妈借助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想念。 师:李白寄思乡于明月,而作者寄思念于乡愁。作者对邮票等待就是对乡愁的等待。那你能带着这种思念读读这一节吗? 生:朗诵第一节。 生:第二节写作者长大后,娶了漂亮的新娘。可是他不得不离开新娘独自一人到海外求学。这是一种相思的愁。 师:这可谓是,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学生齐读第二节) 生:人生最大的愁哀莫过亲人的离去,尤其是他母亲的离去,作者特别悲伤,面对一方矮矮的坟墓只能叹息,只能留下这份伤痛。 师:生死两茫茫,母子永分离。孩子,你能读一下吗? 师:老师范读这一节。(学生体会情感,练习朗诵。) 生:这一衣带水的海峡,却割不断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翘首远望,可是近在对面的大陆不能回去,多么遗憾! 生:指名读四节。 师:完整朗诵整首诗歌。 <2>生:这首诗歌在写作顺序上用四个时间序词,写出了作者的一生一世。 (出示课件)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