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43349

4.1常见地貌类型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5次 大小:601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年,必修,地理,高中,2019,人教
    4.1 常见地貌类型 一、学习目标 1. 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描述其主要特点。 2. 运用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 结合实例,说明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难点 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机制。 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知识点梳理 1. 喀斯特地貌 (1)定义: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2)分布: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这些地区石灰岩广布。 (3)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与溶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初期阶段,溶沟是地表水对岩石表面溶蚀、侵蚀形成的沟槽,石芽是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 峰林、峰丛和孤峰:峰林是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峰丛是基部相连的山峰群,孤峰是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溶蚀洼地: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洼地,底部平坦,周围多被峰林环绕。 (4)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是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洞内常有石笋、钟乳石、石柱等。石笋是由洞底向上生长的碳酸钙堆积物,钟乳石是从洞顶向下生长的碳酸钙堆积物,石柱是石笋和钟乳石相连形成的。 地下河:是溶洞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水流。 2. 河流地貌 (1) 侵蚀地貌: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2)堆积地貌: 洪积 冲积平原:在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 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当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 3. 风沙地貌 (1)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2)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地貌。 风蚀城堡:是因风力侵蚀形成的形似城堡的地貌。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 (3)风积地貌: 沙丘:是最基本的风积地貌,分为移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移动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其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4. 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 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形成的陡崖。 海蚀柱:是海蚀崖进一步被侵蚀,岩体分离出来形成的柱状地貌。 海蚀拱桥:是海浪侵蚀使两侧方向的海蚀洞被蚀穿而形成的。 (2) 海积地貌: 海滩:是由海水搬运积聚的沙质物质组成的海岸地貌,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沙嘴:是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狭长形沙滩。 四、探究活动 1. 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资料,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代表发言: 岩石条件: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广布。 气候条件: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有利于水的溶蚀作用。 水文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的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更强。 生物条件:生物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增强了水的溶蚀能力。 2. 对比不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1)小组活动:绘制示意图,对比洪积 - 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成果展示: 洪积 - 冲积平原:山区河流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碎石,流出山口后,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泥沙和碎石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形成平原。 河漫滩平原:河流在中下游地区,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