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相关历史文献,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高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政治认同。 2.结合重大科学实验活动的过程及其影响,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培养科学精神。 3.结合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征,培养奋斗精神;结合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征,培养创造精神;结合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培养协作精神和公共参与素养。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2)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内涵上: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能动 现象 本质 认识与实践 形式上: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水平上: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阶段。 ②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提醒】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挫折。 初级 高级 依赖 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物质性活动 以人为主体、以 为对象 内涵 要素 实践 特性 作为一种 、 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客观世界 客观事物 直接现实性 2.实践 (1)含义。 (2)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 活动。 科学实验 【提醒】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 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运动规律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提醒】 孤立的活动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1.实践是认识的 、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拓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却有两种: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对于整个人类来讲,任何认识都来自实践,不是来自自己的亲身实践,就是来自别人的实践;对于个人来说,并非所有认识都要亲自去获得。 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 ,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3.实践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