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搜集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事例,结合教材理解联系的内涵,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观点,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2.分析世界与中国、社会与个人等事例,全面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去分析社会现象,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3.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查阅系统的含义,理解系统的基本特征,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 (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 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 的。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要素 孤立存在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提醒】 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条件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具体表现。 ① 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固有 自在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 【提醒】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但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我们可以说“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可变的、联系是多样的”。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不能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常见的错误观点有: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客观 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 (1)表现:联系包括 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和偶然联系等。 (2)容易犯的错误: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 环节。 (3)意义:对于我们 具有重要意义。 (4)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直接联系 必然联系 中间 正确认识事物 时间 [思考小测]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分析:“守株待兔”中的人犯了什么错误 提示:他把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没有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原理依据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互相区别。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整体居于 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 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 、密不可分。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提醒】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部分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部分以无序的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