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48137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说课稿

日期:2025-04-2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160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
  • cover
《条形统计图(1)》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首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分类与整理(如用表格记录数据),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掌握其基本绘制方法,并学会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本课是后续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核心载体。教材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如天气情况、班级活动等)引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数据整理能力,但对统计图的直观表达和分析经验不足。他们对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兴趣浓厚,但自主设计统计图时可能存在单位长度设定不合理、数据标注不清晰等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需通过直观演示逐步突破。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组成要素(标题、横纵轴、单位长度、直条),能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2. 经历数据整理到图形表达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据分析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组成及绘制方法。 难点:根据数据合理确定单位长度,并能从统计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导入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天气情况统计表(课件)、空白条形统计图模板、小组任务卡。 学生准备:直尺、彩色笔、数学课本、练习本。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某城市一周天气情况统计表”(晴、阴、雨、雪天数),提问:“哪种天气最多?如何更直观地比较?” 学生对比文字描述与统计表的局限性,引出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 设计意图: 以生活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渗透统计图的价值。 (二)合作探究,认识结构 1. 观察对比,初识条形图: 课件动态呈现统计表转化为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 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直条的高低与数据大小有什么关系? 2. 小组讨论,总结要素: 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板书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标题、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直条)。 关键提问:“如果一周下雨天数是8天,纵轴上的一格代表几天更合适?” 3. 设计意图: 通过动态演示和问题链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 (三)动手操作,掌握绘制方法 1. 示范绘制,明确步骤: 教师以“班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例,分步示范: 1. 确定标题和横纵轴项目; 2. 根据最大数据值设定单位长度(如“一格代表2人”); 3. 用直尺和彩笔绘制直条并涂色。 2. 小组任务,实践应用: 分发任务卡:“统计本组同学的出生月份,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单位长度的合理性和绘图的规范性。 3. 展示交流,互评改进: 各组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是否包含完整要素、数据是否准确。 追问:“如果某个月份有7人出生,用一格代表1人还是2人更好?为什么?” 4. 设计意图: 通过示范与实践结合,突破绘制难点;小组合作强化动手能力,互评环节提升反思意识。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78页“练一练”第1题(分析教材提供的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2. 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书店一周图书销售情况图”,提问:“如果你是书店经理,下周会多进哪类图书?说明理由。” 3. 设计意图: 分层练习兼顾基础与思维提升,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 学生自主总结: 以“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